开启辅助访问

中国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55051|回复: 41

[文化渊源] 文化中国结: 十月初一 祭祖送衣 绳缘45

    [复制链接]

144

主题

2935

帖子

3万

积分

VIP贵宾

Rank: 8Rank: 8

金币
35457 个
威望
1464 个
注册时间
2009-12-7
阅读权限
200
UID
28228

达标评审委员高级达标会员中级达标会员初级达标会员

发表于 2010-10-17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0年11月6日是农历的十月初一,这天又叫寒衣节、十月朝、重阴节,是个祭祀祖先的节日,又称“祭祖节”。也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中的鬼节。是一个祭奠亡灵的日子。传说,阎王爷会在这一天给阴间的鬼魂们放假,让它们来人间领取其在世的家人给它们送的钱物,然后在天亮前赶回阴曹地府。所以,在这一天的夜幕降临之时,会看到在许多十字路口,人们焚烧纸钱的现象。

     自古以来,十月初一要为故去的亲人们祭祀,通用一种送寒衣的形式,表达子孙后辈的思念。表示已故亲人的灵魂在亲人心中的永恒,它永远是亲情割不断的精神慰藉。人类的文明最早就是从尊重生与死开始的,祭祀的民俗也就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

     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并称中国三大“鬼节”。《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天逐渐冷了,人们该为逝去的亲人添置御寒的衣裳了。过去老辈的人们会从纸马铺买来彩纸扎制鞋、帽、衣等,焚烧祭祀,因此十月初一俗称“授衣节”,又称为“烧衣节”。

  这个节日自古有之。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后来,历法改制,人们逐渐把十月一日当作祭祀祖先的节日,并附会许多传说故事,如孟姜女送寒衣和蔡莫烧纸等,在民间广为流传。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有当时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而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上有清代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到了近代,寒衣节祭祀祖先的仪式与古时大致相同。十月初一前后,长辈带领儿孙上坟,为死者供上果品、食物、纸钱、纸扎的寒衣、楼台等。出嫁的闺女,也于这段时间回娘家,为去世的父母送寒衣。因地区不同,全国各地送寒衣的习俗也有差异。

    鲁中一带流行傍晚在野外路口烧寒衣,为无后人的死者或孤魂野鬼祭祀的作法。鲁西南一带,寒衣节上除了准备寒衣外,还以亡者生前喜爱的戏曲或神话故事为题材制作纸扎供阴间娱乐。

    南京地区送寒衣,要将各种冥衣装一红纸袋里,上面写明亡者的身份及姓名,初一当晚,把纸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而后拿到门外焚化,同时将刚收获的赤豆、糯米等做成美食让祖先尝新。其实,这一系列的祭祀活动都是缅怀祖先,祈求保佑家族兴旺、子孙平安的表现。

    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晋北地区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具备。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然后烧掉。

    古时,在十月初一的前一天,由家长率领儿孙们到祖坟添土。添土不用筐篓,要用衣服兜着,兜的土越多,族里人丁越兴旺。节日当天,则由族长带领家族中的男姓,抬着食盒、大方桌和丰盛的供品(20至30个大碗),逐个到坟前祭拜,叫“上大坟”。现已改为一家一户携带少量供品(一般是饺子)“上小坟”了。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了。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

    “粘纸成衣费剪裁,
      凌晨烧去化灰埃。
      御寒泉台果否用?
      但闻悲声顺耳来!”

     以上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的效应也提出了质疑。古时,父母故去要守孝三年,在朝为官的也要向皇帝请求丁忧三年。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才可换穿常服。另外,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现如今,十月初一这天去上坟烧纸、烧寒衣的习俗已逐渐在人们生活中淡化。社会广泛提倡文明祭扫活动,更是为了森林防火的安全,许多墓地是禁止明火焚烧的。因此,许多人只是到坟前默哀或献上一束鲜花,用这种简易的形式来怀念逝去的亲人。

   民间在十月初一,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北方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农历十月初一这天有说法,妇女忌出行。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

     旧时,十月初一还是长工的下工日,所以又叫“散工节”,俗称“打散场”。雇主要在这一天设筵犒劳雇工、清算工钱,宣布是否继续留用,留下的叫“打冬”或“扛冬活”。 到十月初一,坡里的庄稼都已收打完毕,即墨、崂山、平度、胶州、胶南、莱西都有“十月一净坡”和“十月一坡了(净)场光”的俗谚。佣工们与东家清账回家。而守家的妇女也从这天开始织布做棉衣。

     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祭牛王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秦文公令人追杀。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人们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公牛。这样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类的功能。


                     民间传说
  
     祭祖节的由来,还有许多民间传说故事。说是与东汉蔡伦造纸有关。

     传说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慧娘想出一个办法...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劲,竟让你气急功心丧了命。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痛恨。”他烧完了一堆纸,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在场的人们吓呆了。

    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慧娘唱了很多遍。又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装作糊涂说:“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就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一说,蔡莫就又抱了几捆纸,去烧给他已故的老父母。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相传慧娘装死“还阳”的那天,正是农历的十月初一。因此,传到后来,人们就定在十月初一这天祭祀祖先,上坟烧纸就成了民间习俗,用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春夏秋冬往复循环,十月为孟冬。十月一日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旧时,妇女们要亲手缝制寒衣,送给远方的亲人。如亲人已去世,就用纸做成寒衣,在这一天到坟前烧掉,所以叫“寒衣节”。这个习俗源于秦始皇时代,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民间传说。
        
     相传,秦始皇时期江南孟家湾住着位孟员外,老夫妻相敬如宾,亲密无间,常常在后花园赋诗作画。有一年老员外在假山旁种了棵葫芦,枝蔓粗壮,叶子繁茂,有的蔓竟顺墙爬到隔壁姜家。孟家的蔓爬到姜家的墙上,竟了一个大葫芦。到秋后,老员外对姜家说:“将葫芦剖两半,你家一半我家一半。”不料葫芦里有个白胖胖十分可爱女娃娃,经协商由孟家扶养,取名孟姜女。光阴荏苒,转眼这女孩长的婷婷玉立,知书达理,芳龄已十八岁。

     有一天,孟姜女在花园池塘边打捞落水的扇子,恰巧被逃避徭役,躲在花园树丛里的儒生万喜良看见。万喜良是个英俊青年,孟家就招了他为婿。青年男女万喜良、孟姜女新婚燕尔仅三天。官府得信后派官兵赶到,硬将万喜良抓走去服徭役,这些徭役被送到北方去修秦始皇的万里长城。

     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万分。有一天,江南飘着雪花,朔风阵阵,孟姜女打了个寒颤,心想一年来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敌得住塞外凛冽寒风,便决心给丈夫做身寒衣亲自送去。于是棉花厚厚地絮,针线密密地缝,把思念丈夫的一片深情缝进寒衣里。寒衣做好了,她告别父母,背着寒衣,踏上千里迢迢送寒衣的路程。

     一路上,有时阴雨连绵,泥泞遍地,步履艰难;有时恶风骤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途中山高路险,荆棘丛生,还有猛兽出没;遇上大雪纷飞,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她坚定地步伐没有停留。尽管历经艰险,心头仍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要见到喜良,尽快让他穿上我亲手缝制的寒衣。

     可是,当孟姜女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长城脚下时,让她万万没有想到,她的丈夫万喜良早在炎炎酷暑的夏天,就活活地累死了,尸骨就埋在万里长城底下。孟姜女得到此信,如五雷轰顶,不禁放声大哭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她边哭边用双手拍打城墙,高喊着“万喜良”名字。

     孟姜女哭一阵惨死的丈夫,骂一阵残暴的昏君。她愤怒的控诉声感动了上天,天空中风暴嘶吼,大海上怒涛翻滚,一齐向万里长城压了过来。忽然间天崩地裂一声巨响,一段万里长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着那堆白骨,一连哭了七天七夜。之后她将寒衣烧掉,只见那寒衣缓缓飘起,又渐渐下落围着孟姜女转了三圈,便稳稳落下覆盖在白骨上……

     孟姜女哭长城感天动地,她于绝望之中投海自尽。据说这就是十月初一“送寒衣”有来历。 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送寒衣”也就成为北方一些地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中华民族尊重生命与死亡,自古就有视死如视生的丧葬习俗。当一个新生命诞生了,全家上下左邻右舍都喜气洋洋;又当一个亲人去世时,所有周围亲近或认识的人都会表示对逝者的沉痛哀悼。这就是人性本真有情有义的真实体现,是永远世代相传的血脉延续。

     虽然,时代变迁,苍海桑田,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传统风俗还是不能忘的。我写出此文章让大家分享,就是要让后辈人知道自己民族的过去,除了学习本民族的历史,还要了解详实的民族风俗习惯,这才是值得向外国人炫耀的本民族的自豪,因为我们的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而这些文化是有实实在在的真实内容的。

     最后想再补充几句:我的这篇文章应该说内容比较敏感,这要再早几年是要被封杀的。虽然现在对传统文化有了较宽松的容忍度,这些内容也不是值得大家再效仿的习俗。写出来大家知晓就可以了,不一定要真去照着做。

     就拿我自己来说,奶奶把我从小培养大,比亲妈还亲。她去世后,我除了悲痛和想念她,更应该做的,不是单纯地走形式祭奠她,而是要继承她作人的优秀品德,象她一样为人处事。我每年在她去世的祭日,会买一束鲜花去墓地看她。在她生日时,泡一杯清茶摆在她的像前。清明节去坟上清理杂草和石碑上的鸟类。这些都是我在心里默默地对她的怀念。今后,我越来越老了,就让女儿替我去,这让孩子也培养了不忘老祖的习惯。这些写出来供大家参考,请不要误解了我的本意。

-----------------------------------------------------------------------------------------------------------------

有朋友问我,这篇文章与中国结有什么联系?
我告诉大家,孟姜女的故事,是我的女性文化中的一个故事。我为千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泣鬼神的孟姜女,创作了实体盘长结--墙垛结,寓意长城[中国],城墙[强],今后在许多组合结中,都是可以去运用的中国结的元素结。



中国结论坛 文化中国结: 十月初一  祭祖送衣  绳缘45 十月初一祭祖,过年祭祖的来历,十月初一寒衣节由来,寒衣节祭祖有什么讲究,十月初一前后 中国结文化 203721oidixjjcjqbq5pj5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3

主题

2746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7Rank: 7Rank: 7

金币
34962 个
威望
1705 个
注册时间
2009-9-8
阅读权限
90
UID
21879
QQ
发表于 2010-10-17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老师的文章,让我知道我们民族的一些习俗和历史。生者我们要珍惜!逝者我们也不会忘记!

41

主题

652

帖子

1万

积分

VIP贵宾

Rank: 8Rank: 8

金币
15410 个
威望
925 个
注册时间
2009-3-3
阅读权限
200
UID
5413
发表于 2010-10-17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知福、惜福,珍惜人生!

5

主题

205

帖子

1494

积分

论坛新贵

Rank: 6Rank: 6

金币
1267 个
威望
62 个
注册时间
2010-1-15
阅读权限
70
UID
30884
发表于 2010-10-18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会怀念,我们要感恩。老师每篇文章都让人受益匪浅。

84

主题

1319

帖子

1万

积分

VIP贵宾

Rank: 8Rank: 8

金币
15260 个
威望
1297 个
注册时间
2010-3-28
阅读权限
200
UID
36755
发表于 2010-10-18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師:您真是一本萬卷書常常可以讀到歷史的知識,有讀過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確不知真正的由來,今天才知原委,謝謝您讓我增添很多歷史的知識

12

主题

409

帖子

2139

积分

论坛新贵

Rank: 6Rank: 6

金币
1889 个
威望
22 个
注册时间
2010-5-31
阅读权限
70
UID
46295
QQ
发表于 2010-10-18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的文章,让我又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民族习俗,以前我对寒衣节一点概念都没有,只知道一年三个鬼节是清明,中元和冬至,看了老师的文章才知道冬至是不包括的,对寒衣节也有了些了解,谢谢老师又让我增长了知识。
金妙花

47

主题

1573

帖子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8Rank: 8

金币
15416 个
威望
471 个
注册时间
2010-6-23
阅读权限
100
UID
51960
发表于 2010-10-18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绳缘老师,又给我们补了一课!以前我只知道清明节是凭吊已故亲人的日子,现又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民族习俗。。。。。谢谢绳缘老师。中国结论坛   中国结文化 handshake
友友们好啊,家中有事很久没上来了,好想你们那。打招呼问候的友太多回不过来了,就借此一并回谢大家的问候啦!

236

主题

1484

帖子

3万

积分

VIP贵宾

Rank: 8Rank: 8

金币
20687 个
威望
5379 个
注册时间
2009-8-14
阅读权限
200
UID
19350

达标评审委员初级达标会员中级达标会员高级达标会员

发表于 2010-10-18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老师的文章受益匪浅,老师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令人钦佩。老师学识渊博,如整理出书,我要首先拜读,收藏!

4

主题

174

帖子

794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7Rank: 7Rank: 7

金币
7030 个
威望
413 个
注册时间
2010-5-8
阅读权限
90
UID
41588
发表于 2010-10-18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 十月初一 祭祖送寒衣 ,起先只知晓清明和七月半即中元节,为祭拜祖先的日子。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也早已是家喻户晓,而民间完全忽视了: 十月初一 祭祖送寒衣 这一习俗。感谢老师的美文,恶补了我们对历史知识和民族习俗的缺憾。细细拜读,回味无穷,特别是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之情,更是情深意长。

6

主题

135

帖子

4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金币
328 个
威望
7 个
注册时间
2010-8-13
阅读权限
30
UID
64020
QQ
发表于 2010-10-19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旧时,十月初一还是长工的下工日,所以又叫“散工节”,俗称“打散场”。雇主要在这一天设筵犒劳雇工、清算工钱,宣布是否继续留用,留下的叫“打冬”或“扛冬活”。 到十月初一,坡里的庄稼都已收打完毕,即墨、崂山、平度、胶州、胶南、莱西都有“十月一净坡”和“十月一坡了(净)场光”的俗谚。佣工们与东家清账回家。而守家的妇女也从这天开始织布做棉衣。现在即墨地还保留十月一的风俗 。
img

84

主题

365

帖子

2199

积分

论坛新贵

Rank: 6Rank: 6

金币
1783 个
威望
105 个
注册时间
2009-9-24
阅读权限
70
UID
23317
发表于 2010-10-20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钉老师的文章写的真好。。。。。。。。。

0

主题

543

帖子

2677

积分

论坛新贵

Rank: 6Rank: 6

金币
2375 个
威望
15 个
注册时间
2009-5-29
阅读权限
70
UID
12490
发表于 2010-10-20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绳缘老师继承传统不忘先辈的做法我感同身受,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有它精髓的一面,其精神和形式也要靠我们代代言传身教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取其精髓弃其糙泊,支持!

144

主题

2935

帖子

3万

积分

VIP贵宾

Rank: 8Rank: 8

金币
35457 个
威望
1464 个
注册时间
2009-12-7
阅读权限
200
UID
28228

达标评审委员高级达标会员中级达标会员初级达标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二月柳


    你说的太对了,对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糙粕。我们要继承传统,又要符合当前的时代,让传统与现实有机的结合,成为利国利民,使之兴旺发达的优秀传统,这样才是正确的继承祖先的文化遗产的目的。

10

主题

150

帖子

453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7Rank: 7Rank: 7

金币
4122 个
威望
169 个
注册时间
2010-5-30
阅读权限
90
UID
46212
发表于 2010-10-20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绳缘


    看了老师的文章受益匪浅.老师对历史.民俗文化研究的很透彻看了很长知识.老师的知识面很广从心里佩服.

32

主题

82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7Rank: 7Rank: 7

金币
5473 个
威望
2408 个
注册时间
2009-3-4
阅读权限
90
UID
5472

高级达标会员中级达标会员初级达标会员

发表于 2010-10-21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开雾散 于 2010-10-21 00:04 编辑

一直以为清明、中元和冬至是三大鬼节,要为逝去的亲人烧纸送衣的,却不知道还有一个十月初一“寒衣节”,而且和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来由有关,又补上了一节历史知识和民族风俗课。小时候起就很怕中元节的到来,老听大人们说“七月半鬼要伴”,那几天总是过得提心吊胆、小小心心的,缺乏对传统民族风俗习惯的了解,无为地给自己造成心里恐惧。对传统的民族习俗要取其精华,弃其糙粕,首先要学习、了解了才能做得到。感谢绳缘老师给我们补上了很有意义的一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中国结论坛桌面|小黑屋|手机版|中国结论坛 | 服务条款 公安机关备案 京公网安备 35058302350622号 手机APP 侵权处理 热水器维修

GMT+8, 2024-4-26 18:40 , Processed in 0.291952 second(s), 70 queries , Gzip On.

Email: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璇峰皢#鎹㈡垚@)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