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olSzymanowski•2022年7月9日21:06•未分类•阅读130一、席曼诺夫斯基的生平事迹是什么样的?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1882-1937),像肖邦这样拥有至死不谕的爱国深情的音乐家还有谁
问题一、席曼诺夫斯基的生平事迹是什么样的?
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1882-1937),20世纪初最著名的波兰作曲家,降生于被俄国占领的蒂莫索夫卡(当时的乌克兰)一个热爱艺术的波兰爱国者家庭。1901年赴华沙,随齐格蒙特诺斯考斯基(1846-1909)等几位音乐家在橙窟学习和声、对位法和作曲。在此期间,他与菲蒂尔伯格等友人组建了“青年波兰”,历时约六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1911年到1914年,西曼诺夫斯基游历了意大利、西西里、北非等地,接触了世界上的其他文化。他还在伦敦遇到了斯特拉文斯基,并保持了友谊。1914年至1917年在俄罗斯基辅、圣彼得堡、莫斯科等地从事创作活动。20世纪20年代回到华沙,他经常游历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等地。1927-1929年,1990-1932年两度担任华沙音乐学院院长,1937年逝世于瑞士洛桑。席曼诺夫斯基
问题二、像肖邦这样拥有至死不谕的爱国深情的音乐家还有谁
从来都与音乐政治无关,但对于波兰音乐人来说,音乐的触角与政治的瓜藤似乎总是致命地交织在一起。作为这个时代的顶级钢琴家,降生于波兰的齐默尔曼最近在一场音乐会中脱口而出:“把你的手从我的国家拿开。”震惊了整个古典音乐界。当时,他在美国洛杉矶的迪斯尼音乐厅举行了一场独奏会。独奏会结束时,他突然哽咽全场,抗议美国在波兰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并宣布将永远退出美国演出。然后,在一片争议声中,他以波兰作曲家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的一首《波兰民谣主题变奏曲》结束。历史上,政治立场强硬的音乐家并不少见。贝多芬撕碎了第三交响曲来抵抗拿破仑;指挥家托斯卡尼尼曾公开指责法西斯主义;大提琴家卡萨尔斯是一位捍卫人权的思想家和活动家。他以鲜明的反独裁和暴政著称。且不说希特勒、墨索里尼、斯大林在的地方他都不能被邀请,就连他同情佛朗哥的地方都在他被抛弃的地方之列。但在演出现场公开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还是很少见的,齐默尔曼的动作强度不免让人想起他的波兰身份。从肖邦的《花中之炮》到钢琴家德罗夫扬帕德列夫斯基,波兰音乐家强烈的民族性和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焦虑,就像一根永不割断的精神主线。以肖邦为例。他是一位钢琴诗人,被波兰人视为爱国英雄。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后半生,波兰灭亡,他流亡海外,但内心仍被故土的命运和悲哀所束缚。他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和亡国之恨,用贴近波兰土地的音乐形式来表达对一种民族精神的呼唤,以此来唤起波兰人的集体认同。作为一个弱不禁风的钢琴家,他用自己的音乐为自己的同胞筹集演出资金。1837年,他严词拒绝了俄国授予他的“俄罗斯皇帝消失前比迪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向世界宣称“波兰不会灭亡”。肖邦晚年非常孤独,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孤儿。在他弥留之际,他告诉他的亲属将他们的心脏运回波兰,永远和他的母亲葬在一起。肖邦遗憾一生没有看到波兰的复兴,而帕德夫却等到波兰复兴的那一刻。这位著名的钢琴家也是一位作曲家,他的作品因宣扬爱国主义而被俄罗斯当局禁止。1910年,他在一座纪念碑揭幕仪式上的讲话被载入史册,成为波兰人民争取独立的宣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帕德夫放弃了演奏和写作,投身于政治活动,并将演出所得全部用作波兰战俘的救济金。1919年,波兰独立,他成为第一任波兰总理。不久后,他退出政坛,为了筹钱重建饱受创伤的祖国,以钢琴家的身份重新登上舞台,并始终以国家的命运为己任。齐默尔曼公开抗议美国是个人民族主义驱使的,但这是肖邦后裔波兰人的民族命运,也表达了波兰音乐家内心世界对国家霸权的极度敏感和对国家和人民的焦虑。真正的艺术是真理和人性的体现,所以真正的艺术家对两者都是最敏感的。用自己的艺术天才去支撑一个道德理想,不也是一个伟大的音乐人应该坚持的精神品质吗?好吗?
相关问题三、印象主义
印象。中文:印象主义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流行于法国、欧洲、美洲乃至全世界的一种艺术流派和文学思潮。19世纪,西方艺术的中心在法国,颇具影响力的官方学院派仍然主导着法国画坛。19世纪下半叶,法国画坛的一些年轻画家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墨守成规,强烈反对官方的审查制度,因为他们的创新作品不能在官方沙龙展出。他们要求艺术创新和创作自由,经常聚集在巴黎的Galbois咖啡馆,自由交流对艺术的看法,共同寻求艺术创新之路。19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形成的一场重要的绘画运动,包括一群持相似观点和采用相似技巧的画家在1867年至1886年间的活动。这些画家个性鲜明,非常实用,没有确定的具体原则可以遵循。但印象主义最明显的特点是试图客观地描述视觉现实中的瞬间,主要是表现纯光之间的关系。从广义上讲,印象派这个词在19世纪后期有时也用于其他艺术(通常是音乐,但有时是文学),它们的技法和效果与印象派绘画相同。
相似。主要的印象主义画家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瓦、西斯莱(Alfred Sisley)、窦加(Edgar Degas)、摩里索(Berthe Morisot)、吉约曼(Armand Guillaumin)和巴齐耶(Frederic Bazille),他们一起工作,相互影响,并一起独立展出作品,只有继续谋求官方赞许的马奈例外。这些画家在其早期的创作生涯中,就对统治欧洲艺术达200年之久的种种清规戒律表示不满。1860年代后期,马奈的艺术反映了一种新的美学观点,有史以来第一次把画家从传统上占统治地位的以题材为中心的创作方法中解放出来;他主张把重点严格地放在绘画艺术的组成部分——颜色和形体上。在大约同一时间内,莫奈、毕沙罗、雷诺瓦、西斯莱和巴齐耶在风景画中努力探索一种更有直接的方法来描绘灿烂的光和色。莫奈以他出类祥枯皮拔萃的敏锐目光一马当先。当时这方面的科学研究表明∶颜色不是物体所固有的特性,而是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在这种观点影响下,这些画家努力探索一种有效的方法,以突破物体的单一的,表面看来一成不变的「固有」色;他们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所自然呈现的那种瞬息即逝的颜色,那种受一时的气氛条件、距离和周围其他物体影响的颜色。他们从画水开始,把水波反射出来的许多颜色完全按照他们亲眼目睹的那样表现出来。他们把这一做法扩大到从建筑物到天空的所有其他物体,笔触简短明了,远看是一堆混合的颜色,其实是用未经调合的颜色,以此描绘阳光反射所产生的形形色色的颜色。在马奈的「纯绘画」实验启发下,他们努力寻找色彩最鲜明的题材,通常不再注意感情色彩和文学特性。1874年,这批画家首次举行独立画展,以与法国美术学院的官方沙龙相抗衡,后者一再拒绝展出他们的大部分作品。莫奈的《印象∶日出》一画(1872, 现藏巴黎马摩坦博物馆〔Musee Marmottan〕),最初曾使人们用印象派这一名称讥笑这批画家。他们后来陆续举办了7次画展,最后一次在1886年举行。在此期间,他们继续发展自己的个人和个性风格。1886年以后,印象派团体宣布解散。其存在时间虽然很短,但在艺术史上却完成了一次革命,使西方后来产生的各种绘画得以从画家和题材之间的既定束缚关系中解放出来。在音乐方面,德布西通常被认为是主要败州的印象主义者。德布西音乐从他的第一部作品到最后一部作品,都各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只有约1892~1903年间完成的乐曲和一些风格上同这个时期乐曲酷似的后期作品,才可以说具有一般含义上的印象主义。他的印象作品有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Pelleas et Melisande,1902年首演),交响诗《云雾》(《夜曲》〔Nocturnes〕之一, 1899年作)和钢琴曲《帆》(见《两套前奏曲》〔Douze Preludes〕第一册, 1910)。其他被认为属于印象派的作曲家有拉威尔(Maurice Ravel)、戴流士(Frederick Delius)、雷史碧基(Ottorino Respighi)、席曼诺夫斯基(Karol〔Maciej〕Szymanowski)和葛利菲斯(Charles Griffes)。音乐上的印象主义往往被认为是指一种微妙脆弱、消极杂乱、情绪暧昧的音乐。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说得确切些则是拘谨、克制、平静,一种由於作曲家把纯音响想像为美和神秘的目的本身,从而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效果。印象主义虽被认为是摆脱浪漫主义的过分放纵的一种运动,但其许多特点可以在一些又被称为表现主义的浪漫主义先驱者的作曲家(如李斯特、华格纳和斯克里亚宾〔Aleksandr Scria! bin〕)的作品中找到根源。文学方面的印象主义,一般来说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写作手法,反映作家的个人气质。一些作家的作品以其感染力很强而被认为可与绘画方面的印象主义相提并论,他们是托玛斯曼(Thomas Mann)、赫塞(Herman Hesse)、福特(F. Madox Ford)和沃(Evelyn Waugh)。美术方面印象主义严格划分分为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印象主义:马奈《草地上的午餐》、莫奈《日出印象》、雷诺阿《浴女图》后印象主义:塞尚《玩纸牌的人》《圣维克图瓦山》、梵高《向日葵》、高更《布道后的幻想》新印象主义:乔治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音乐方面印象主义,代表人物: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夜曲三首》、《大海》,钢琴作品《版画集》、《意象集》、《24首钢琴前奏曲》和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交响诗《牧神午后》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四、印象主义的背景
推荐问题五、歌剧的其他语言的歌剧
六、印象主义是什么意思
印象主义(Le Impressionisme)在西方美术史上,印象主义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指产生于法国的印象主义流派; 另一指包括技法革新在内的印象主义美术思潮及其广泛的影响,后者具有世界性意义。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在19世纪60一70年代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是反对陈旧的古典画派和沉湎在中世纪骑士文学而陷入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吸收了柯罗、巴比松画派以及库尔贝写实主义的营养,在19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竖槐研究和表现。英文:Impressionism法语:Impressionnisme西班牙语:Impresionismo一、美术领域概念印象派画作常见的特色是笔触未经修饰而显见,构图宽广无边,尤其着重于光影的改变、对时间的印象,并以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做为描绘对象。背景西方绘画在发展历程中,画家总是将当时的科学成就引进艺术创造之中。由于光学和色彩学研究成果问世,后来又经查理士·亨利把光和色彩直接与美学相结合,运用到艺术法则上,这使追求创新的画家们深受影响和启发,他们尝试着纯粹的“外光”描绘,以及新的色彩关系分析,并把这种自然科学的法则和他们的艺术观点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是光的照射作用,才显现出它的物象;而一切物象又是不同色彩的结合,太阳光是由七种原色组合而成。如果离开了光和色彩便没有这个世界。他们还认为:画家要认识这个世界,主要是从“光”和“色彩”的观点上去认识,“光”和“色彩”既然成为这个世界的中心,也是画家认识世界的中心,所以画家的任务也就在于如何去表现光和色彩的效果。“光”为“色”之母,有光才有色,世界上任何具体的物象和事件只是传达光和色彩的媒介罢了,它本身的意义是次要的!这种艺术观念成为他们的主导思想,从而支配他们的创作活动。由于他们把“光”和“色彩”看成是画余胡友家追求的主要目的,就不可避免地将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停留在感觉阶段,停止在“瞬间”的印象上,这就导致创作中竭力描绘事物的瞬间印象,表现感觉的现象,从而否定事物的本质和内容。在他们看来世界万物在阳光下一律是平等的。雷诺阿曾说过:“自然之中,决无贫贱之分。在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高贵的皇帝和穷困的乞丐是平等的。”这种艺术观念导致他们在创作中全力以赴地描绘“光”。只重艺术的形式,忽视乃至否定艺术的内容。如支持印象主义的左拉所说:“绘画所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所以我们做察在印象派的画中所看到的是充满阳光的色块组合,充满空气感。总的说来印象派创作只重感觉,忽视思想本质,以瞬间现象取代之;以习作代替创作;以素材代替题材;以偶然代替必然;以次要代替主要的。既然是凭感觉,那必然是主观的,所以印象派所描绘的是主观化了的客观事物。这标志着与传统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方法和艺术效果的决裂。所以说印象派是西方绘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不可否认印象派画家在阳光探索和色彩分析上有重要发现,在对光与色的表现上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技巧,他们倡导走出画室,面对自然进行写生,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出现不寻常的新鲜生动的感觉,揭示了大自然的丰富灿烂景象,这是对艺术创造的一大贡献。他们的艺术是属于现实主义范畴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在艺术中的反映。他们的艺术创造是具有革新和进步意义的。创作特点印象派强调人对外界物体的光和影的感觉和印象,在创作技法上反对因循守旧,主张艺术的革新。绘画技巧方面,印象派对光和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出用外光描写对象的方法,并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是由色光造成的:色彩是随着观察位置,受光状态的不同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印象派着重于描绘自然的霎那景象,使一瞬成为永恒,并将这种科学原理运用到绘画中。印象派观察、直接感受表现色彩变化的微妙的画风,影响后来的现代艺术非常深远。早期印象派追求光的描写,把画架从室内搬到户外,在野外作画,因此又称为外光派。印象派脱离了以往艺术形式对历史和宗教的依赖,艺术家们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创作观念和公式。艺术家将焦点转移到纯粹的视觉感受形式上,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变得不再重要,和表现主义表现内心情感、忽视描绘对象的外在形象不同。艺术成就印象主义代表画家克劳德·莫奈爱杜尔·马奈埃德加·德加奥古斯特·雷诺阿卡米耶·毕沙罗玛丽·卡萨特亚弗雷德·薛斯利居斯塔夫·卡玉伯特代表作品《印象·日出》《睡莲系列》《红帆船》《咖啡厅演唱会》《煎饼磨坊的舞会》等等影响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推动了后印象主义的产生。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画家,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1832.01.23 - 1883.04.30}是19世纪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之一,1832年降生于法国巴黎。他从未参加过印象派的展览,但他深具革新精神。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法国印象派大师,生于安的列斯群岛的圣托马斯岛,1903年于巴黎去世。在他去世前一年,远在塔希提岛的高更写道:“他是我的老师。”在他去世后三年,“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录中恭敬地签上“保罗·塞尚‘。二、音乐领域概述在音乐方面,德彪西通常被认为是主要的印象主义者。德布西音乐从他的第一部作品到最后一部作品,都各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只有约1892~1903年间完成的乐曲和一些风格上同这个时期乐曲酷似的后期作品,才可以说具有一般含义上的印象主义。他的印象作品有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Pelleas et Melisande,1902年首演},交响诗《云雾》{《夜曲》〔Nocturnes〕之一,1899年作}和钢琴曲《帆》{见《两套前奏曲》〔Douze Preludes〕第一册,1910}。其他被认为属于印象派的作曲家有拉威尔(Maurice Ravel}、戴流士{Frederick Delius}、雷史碧基{Ottorino Respighi}、席曼诺夫斯基(Karol〔Maciej〕Szymanowski}和葛利菲斯(Charles Griffes}。音乐上的印象主义往往被认为是指一种微妙脆弱、消极杂乱、情绪暧昧的音乐。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说得确切些则是拘谨、克制、平静,一种由于作曲家把纯音响想像为美和神秘的目的本身,从而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效果。印象主义虽被认为是摆脱浪漫主义的过分放纵的一种运动,但其许多特点可以在一些又被称为表现主义的浪漫主义先驱者的作曲家{如李斯特、华格纳和斯克里亚宾〔Aleksandr Scria! bin〕}的作品中找到根源。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主要在法国流行的一种音乐样式,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5] 这些音乐并不描述现实的事件,而是建立在色彩,运动和暗示{Suggestion}之上,这其实是印象主义艺术的共征。而印象主义者多为法国人。他们认为,纯粹的艺术想象力比描写真实事件具有更深刻的作用。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为德彪西和拉威尔。印象主义音乐带有一种完全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是音乐进入现代主义的开端。创作特点音乐并不以描述实物为主,但是一些音乐作品却的确是应情应景而写的。这些音乐被称为标题音乐。而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几乎都是标题音乐。这意味着这些作品会以风景,诗歌或者是图像为题,例如德布西的《大海》,《春天》。一如印象主义绘画,倾向于描绘物体的光和色,而非其清晰的轮廓,这样的作品给人以梦幻,印象或是暗示的感觉。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最重要的手法之一就是全音阶的使用,这在德布西的作品《帆船》得到很好的体现。另外,印象派作曲家很少写有长旋律,偏爱短小精致的乐句,以营造气氛。还有德布西会使用到例如具希腊和亚洲特色的音阶,如古代中国的五声调式的使用。即使是和其他作曲家一样使用同样的调式,德布西也能创作出新颖的和弦。有名的音乐评论家卡米尔·毛克莱写道:“光在印象主义者画作中的运用有如主题在音乐里交响式延伸一样。克劳德·莫内的风景其实就是光波的交响曲。而德布西先生的音乐,并非建立在一连串主题之上,而是扎根于声音本身的相对价值之中,这和那些画作异曲同工。这是由会作声的斑块所构成的印象主义。”艺术成就代表人物德彪西和拉威尔是公认的两位印象主义作曲家。另外,法雅,席曼诺夫斯基,保罗·杜卡,意大利的雷斯皮基和英国的沃恩·威廉斯也是该流派音乐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品《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牧神午后》《春天》《大海》《意象集》《库普兰之墓》影响在印象主义流行时期和德彪西在1918年逝世后,一大批作曲家采用了印象主义技法创作了自己音乐作品,其中一些更被称为“后印象主义者”,这些作曲家包括大流士·米尧{Darius Milhaud}、莉莉·布朗热{Lili Boulanger}、普契尼等。虽然印象主义流行的时间不长,它很快就被更加激进与富于变化的现代音乐所代替,但却在音乐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值得一提的是,调性的重要性在印象主义音乐被淡化。虽然这些音乐作品仍是有调性的,但是其“无功能”和弦{non-functional chords}为后来的勋伯格等人所代表的无调性音乐铺平了道路。而后来二十世纪音乐中的“表现主义”、“十二音体系”以及“序列音乐”等几种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三、文学领域概述文学方面的印象主义,一般来说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写作手法,反映作家的个人气质。一些作家的作品以其感染力很强而被认为可与绘画方面的印象主义相提并论,他们是托玛斯曼{Thomas Mann}、赫塞(Herman Hesse}、福特{F. Madox Ford}和沃{Evelyn Waugh}。 文学史家认为印象主义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入文学 ,但文学中的印象主义表现如何 ,哪些作家和诗人属于印象主义,却众说不一。能够确定的只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一些文学家的确 有类似印象派绘画和音乐的那种创作方法,即致力于捕捉模糊不清的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由于文学创作的特殊性质,文学中的印象主义者更注意这种瞬间感觉经验如何转化为感情状态。他们与绘画和音乐中的印象主义者相同,也反对对所描写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合乎逻辑或理性的提炼加工,于是他们本人也成了传达外界刺激与本能反应之间的中介。印象主义文学与象征主义文学之间有类通之处,它们都是形式主义的文学流派;但两者也有不同,主要在于印象主义反对使用象征手法表达思想,而倾向于感觉的描述。通常被认为象征主义的某些诗人,实际上更倾向于印象主义,例如象征主义领袖之一保尔·魏尔兰的《诗艺》一诗,与其说是在谈象征主义,不如说是一篇印象主义宣言。流派代表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家把龚古尔兄弟作为印象主义小说的代表 ,另一位被看作印象主义代表人物的法国诗人、小说家皮埃尔·洛蒂,他的某些诗歌的确如印象派画家那样在“捕捉瞬间的感觉印象”,但并非所有作品都是如此。20世纪法国某些作家受到印象主义的严重影响,某些小说中只剩下感觉印象的朦胧的追求。英国19世纪末的王尔德等人的部分作品中,印象主义的倾向比较明显。1912~1918年在伦敦的一部分英美诗人组成的意象诗派,与印象主义一样强调感觉印象的描绘,但他们自称所追求的是“清晰、硬朗”的形象。他们认为形象的模糊与不明确是浪漫主义的余风,因而全力加以攻击。但理论上的分歧在创作实践上有时却很难觉察,例如意象派中的美国诗人艾·洛威尔、希·杜利特尔、约翰·高尔德·弗莱彻等人的许多作品与印象主义的诗无分彼此。在德国文学中情况也相似,文学史家无法确认界线分明的印象主义流派。以德特勒夫·封·李利恩克龙为首,包括理查·戴默尔、古斯塔夫·法尔克等人,被认为是德国印象主义倾向最明显的诗派,但他们强调如实记录事物给诗人的感觉经验,因此接近自然主义。此外,如胡戈·封·霍夫曼斯塔尔和阿尔诺·霍尔茨等人的许多诗作也具有程度不等的印象主义倾向。代表作品《菊子夫人》《诗集》等等感受式批评印象主义一词同时还指一种文学批评,称为印象主义批评,亦即感受式批评。这种批评拒绝对作品进行理性的科学的分析,而强调批评家的审美直觉,认为最好的批评只是记录批评家感受美的过程,至多指出这美的印象是如何产生的,是在哪种条件下被感受到的。因此,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朦胧的、没有明确论证的“以诗解诗”式的批评,而且往往写成散文诗的格式,文学批评就成为一种与文学创作没有本质区别的艺术门类,写这种批评文字的人往往本身也就是诗人或作家。四、电影领域概述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就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艺术成就代表人物路易·狄吕克、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谢尔曼.杜拉克、让.爱浦斯坦、代表作品《车轮》《狂热》《西班牙节日》《忠诚的心》《美丽的尼维尔内斯河》等等影响印象主义在经济上未能解救困苦中的法国电影,也没有满足先锋派导演的探索欲。在20世纪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庞杂话语的洪流中,抽象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纷纷登上了电影艺术的舞台。但是,这种现代主义电影艺术的盛世之下,却面临着更大的危机。首先,是自身艺术的生存危机;其次,法国电影的工业出现了更为巨烈的崩溃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一批先锋电影导演开始正视自身的生存现实/法国社会的状况以及整个世界的精神危机。他们的创作开始向现实回归,由形式上的美学观转向面向现实的实践创作观。由此,纪录片成为了很多先锋导演的出路,伊文斯/卡瓦尔康帝等纷纷将个体的先锋艺术美学观念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而另一部分先锋电影导演,他们在思想上崇拜美国好莱坞所创造的奇迹。他们坚持在先锋电影的剧情片中寻找艺术生存的支点。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显然是最具有广泛受众基础的艺术话语,这成为了先锋艺术者的最佳选择。弗戴尔/维果/雷内.克莱尔,特别是让.雷诺阿这个印象派画家比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儿子,再次开始了电影艺术的现实主义探索,由先锋的电影形式/特技,回归于生活/自然的抒写,电影史名之为“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承如名称所释,他们再次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叙事范型与影像诗学联系在一起,对“上镜头性”进行新的挖掘,开始了“后印象主义影像”的现实主义探索。
-
KarolSzymanowski•2022年7月9日21:06•未分类•阅读132一、席曼诺夫斯基的生平事迹是什么样的?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1882-1937),像肖邦这样拥有至死不谕的爱国深情的音乐家还有谁
一起来关注席曼诺夫斯基的生平事迹是什么样的?,像肖邦这样拥有至死不谕的爱国深情的音乐家还有谁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1882-1937),20世纪初最著名的波兰作曲家
2024-12-15阅读:0 -
KarolSzymanowski•2022年7月9日21:06•未分类•阅读131一、席曼诺夫斯基的生平事迹是什么样的?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1882-1937),像肖邦这样拥有至死不谕的爱国深情的音乐家还有谁
一起来关注席曼诺夫斯基的生平事迹是什么样的?,像肖邦这样拥有至死不谕的爱国深情的音乐家还有谁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1882-1937),20世纪初最著名的波兰作曲家
2024-12-15阅读:0 -
KarolSzymanowski•2022年7月9日21:06•未分类•阅读130一、席曼诺夫斯基的生平事迹是什么样的?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1882-1937),像肖邦这样拥有至死不谕的爱国深情的音乐家还有谁
一起来关注席曼诺夫斯基的生平事迹是什么样的?,像肖邦这样拥有至死不谕的爱国深情的音乐家还有谁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1882-1937),20世纪初最著名的波兰作曲家
2024-12-15阅读:0 -
KarolSzymanowski•2022年7月9日21:06•未分类•阅读129一、席曼诺夫斯基的生平事迹是什么样的?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1882-1937),像肖邦这样拥有至死不谕的爱国深情的音乐家还有谁
一起来关注席曼诺夫斯基的生平事迹是什么样的?,像肖邦这样拥有至死不谕的爱国深情的音乐家还有谁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1882-1937),20世纪初最著名的波兰作曲家
2024-12-15阅读:0 -
KarolSzymanowski•2022年7月9日21:06•未分类•阅读128一、席曼诺夫斯基的生平事迹是什么样的?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1882-1937),像肖邦这样拥有至死不谕的爱国深情的音乐家还有谁
一起来关注席曼诺夫斯基的生平事迹是什么样的?,像肖邦这样拥有至死不谕的爱国深情的音乐家还有谁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1882-1937),20世纪初最著名的波兰作曲家
2024-12-15阅读:0 -
KarolSzymanowski•2022年7月9日21:06•未分类•阅读127一、席曼诺夫斯基的生平事迹是什么样的?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1882-1937),像肖邦这样拥有至死不谕的爱国深情的音乐家还有谁
一起来关注席曼诺夫斯基的生平事迹是什么样的?,像肖邦这样拥有至死不谕的爱国深情的音乐家还有谁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1882-1937),20世纪初最著名的波兰作曲家
2024-12-15阅读:0 -
KarolSzymanowski•2022年7月9日21:06•未分类•阅读126一、席曼诺夫斯基的生平事迹是什么样的?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1882-1937),像肖邦这样拥有至死不谕的爱国深情的音乐家还有谁
一起来关注席曼诺夫斯基的生平事迹是什么样的?,像肖邦这样拥有至死不谕的爱国深情的音乐家还有谁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1882-1937),20世纪初最著名的波兰作曲家
2024-12-15阅读:0 -
KarolSzymanowski•2022年7月9日21:06•未分类•阅读125一、席曼诺夫斯基的生平事迹是什么样的?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1882-1937),像肖邦这样拥有至死不谕的爱国深情的音乐家还有谁
一起来关注席曼诺夫斯基的生平事迹是什么样的?,像肖邦这样拥有至死不谕的爱国深情的音乐家还有谁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1882-1937),20世纪初最著名的波兰作曲家
2024-12-15阅读:0